博白中元节风俗 广西博白中秋节习俗
江河奔流,古今风云榜淘尽;在博白、农历七月十四的空气里总是飘着一股特别的焦香味儿!家家户户门口的铁盆跳动着金红的火苗;叠成元宝状的黄纸在火焰里蜷曲变黑- 末了化成一缕青烟打着旋儿往天上钻。街坊邻居碰面打招呼都带着几分郑重:“今日烧包没?”在这可不是普通的日子,而是博白人口中“七月十四节”;一个比春节还透着股神秘劲儿的老传统.
而等到一个月后的八月十五,整个调子就全换了。祠堂前的空地上早早就拉起了彩灯,年轻人扛着音响设备忙前忙后、老咱们抱着孙儿笑眯眯地等着发月饼。
就说句心里话、气里弥漫着柚子清香与烤鸭的焦香 -小娃娃举着荧光棒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这才是博白人团圆的中秋夜。同一个月亮 -在博白人的岁时记里照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一个庄重~一个热闹 -但是都刻着这片土地的魂。
七月十四:提前开席的“鬼节”
以你若问博白人“中元节是那天”;十个里有九个会笑着纠正你:“我们过十四的!”在这提前一天的习俗,藏着段刀光剑影的往事...老辈人传下来说宋朝末年元兵铁骑南下,眼瞅着要杀到岭南。
老百姓正张罗着七月十五祭祖呢,一听消息那还顾得上连夜备好供品提前过节!谁知在这临时改期竟成了永久的规矩;一传就是七八百年。如今在博白、七月十四这天单位提前下班、菜场鸭子涨价都是常事,外地女婿头回见识在这场面都咋舌:“阵仗比过年还大!
在天还没透亮- 祠堂里的烛火就跳起来了。供桌上层层叠叠码着白斩鸡、扣肉、五色糯米饭;最显眼的当属肥嘟嘟的鸭子-鸭脖弯成恭敬的弧度~鸭嘴还叼着根青翠的芹菜。博白人信这个“鸭”字谐音“压”- 能镇住邪气。主妇们凌晨三四点就围着灶台转;锅里熬的桂圆红枣汤咕嘟冒泡!这汤得赶在破晓前端上供桌 -让归家的祖先头一餐就尝到甜头!
要我说啊,暮色漫过村口的榕树、一种呜咽般的乐声便从各家院落飘出来...孩子们攥着新削的竹笛,鼓着腮帮子吹“喃嘟荷”。三十厘米长的竹管尾端卷着莉古叶~气流穿过时发出相似陶埙的低鸣、在黄昏里传出老远。
老人说在这是给祖先引路的号角- 可小娃儿们才不管这些,比赛谁吹得更响更久,憋得小脸通红.在这笛音要连响七天到七月十四子时达到高潮、满村笛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把星星都震得直眨眼.
烧包泼饭:阴阳两界的快递
祭祖的重头戏在傍晚开场.男各位把金箔叠的元宝塞进红纸袋,袋面用毛笔工整写着“先祖刘公讳明禅收用”。一摞摞“包裹”堆在门前空地上点火时得先朝四方拜三拜。火焰蹿起一人高时老太太会往火堆旁泼半碗白饭。嘴里念念有词:“孤魂野鬼莫争抢。各自领份平安粮。”在这叫泼水饭,专门打发无主亡魂的 -生怕他们与自家祖宗抢“快递”!灰烬打着旋儿飞上天时小孩子总被按着头磕三个响头-祖宗正驾着青烟回来吃饭呢!
黄姚古镇的老河道里~这会儿正漂着星星点点的柚子灯。剖开的柚子壳里立着红蜡烛,几十只连成串浮在水面。映得河水像流淌的星河。水性好的汉子推着纸扎的小屋游在灯阵前头。据说是给水神送的“别墅”。岸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老辈人可是双手合十-他们知道在这延续千年的仪式,原是为安抚那些落水冤魂的。
中秋月圆:祠堂前的团圆宴
转眼桂花开时博白人的热情又从幽冥转回人间...八月十五这天坡禾地村的梁氏祠堂前早早就支起了舞台.在外打工的后生扛着行李箱风尘仆仆赶回来 -见面先往老人怀里塞个红包:“阿婆,中秋利是!
”祠堂供桌上供着三牲,金黄油亮的烧鸭旁摞着博白特产的桂圆干,紫皮芋头堆成小山-在这芋头可讲究~必须带泥的,寓意扎根乡土。月亮刚爬上屋檐,族长便领着族人拈香拜月。
案前铜盆盛满清水~倒映的月影被烛光搅碎又聚拢、老人说在这是“月神梳洗”- 拜过才能保一年圆满!
说来也怪,花“咻”地窜上天时祠堂广场瞬间沸腾了。穿壮锦褂子的阿婶们跳起扁担舞。竹杠敲得地面咚咚响;少年武术队耍起五虎棍。棍风扫得灯笼直晃悠。
以最逗乐的是“偷青”环节、半大小子猫腰钻进邻村菜地;眨眼功夫就薅回几把生菜蒜苗。菜主追出来笑骂:“小崽子偷我彩头!”被骂的却嘻嘻笑-在博白民俗里!
挨骂越狠福气越旺!这边闹着,那边主持人已经开始抽奖。台下大爷攥着奖券直念叨:“电饭煲!电饭煲!”
新旧交织的节味
老风俗也在悄悄变模样。江滨社区的月光晚会今年加了新节目:各族邻居围着篝火跳竹竿舞.苗族姑娘的银饰叮当响!壮族小伙的山歌穿云霄,社区书记把月饼切成石榴籽似的小块:“来!
说句心里话 -们分吃团圆饼!就像石榴籽抱成团!”年轻人开发的文创月饼更绝-把沙田柚酱包进冰皮。美其名曰“玉林甜霜”;博白桂圆肉拌着陈皮莲子。
想起来真是,成“白州明月”...老阿公眯眼尝了口:“比猪油豆沙强!”
变化最大的还数祭祖形式。坡禾地村的梁老板今年捐了三万给中秋晚会;可是在家族 了条声明:“烧纸污染环境,明年改电子蜡烛!”真的七月十四那晚- 祠堂供桌上齐刷刷亮起LED莲花灯。
年轻人扫码进入虚拟祭祖平台~手指一点;“电子金银锭”嗖地飞进动画版祖先钱庄。八十岁的三叔公刚开始直摇头~看到曾孙在屏幕上给“太公”发烟花表情,又笑得露出豁牙:“在这崽,比他爹会来事!
藏在节气里的博白魂
其实吧,过两节的老黄历~冷不丁品出些门道。七月十四那碗泼给孤魂的水饭!八月十五各族共切的那轮“石榴月饼”。说到底都是对“不圆满”的慈悲。
博白人用半月光景走完阴阳两界 在香烛纸灰与电子烛光间从容转身...老祠堂的砖缝里嵌着喃嘟荷的竹膜、广场舞鞋底沾着去年烧包的纸灰;而少年们新编的柚子灯歌 -正通过短视频飘向山外的世界!
大概明年会有游子带着异乡配偶回来见识“七月半的鬼笛”;或许社区课堂里,娃娃们能用3D打印复刻出带的喃嘟荷.只要分月饼的手还热着,烧包的火苗还跳着;这方水土便永远知道-该用什么姿态仰望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