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安徽风俗 皖北腊月29风俗
坦率讲,腊月二十九的皖北乡村;空气里飘着新麦的香气。家家灶台雾气蒸腾,主妇们手下翻飞- 雪白的面团被捏成寿桃、鲤鱼、元宝的模样。这可不是普通的面点,而是要同邻居交换的“门面担当”-谁家馒头做得精巧;来年的好彩头看起来就更足些。
老大家念叨着老话:“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手里的面团然而一点不含糊 -褶子要匀、造型要挺,毕竟这关乎一整年的体面啊!
蒸笼冒白气的时候;男大家拎着空酒壶出门了。
老话叫“二十九去打酒”,早年间的皖北人舍不得买整瓶酒;揣着陶罐直奔村头酒铺.事实上- 掌柜舀起一勺高粱酒 -哗啦啦灌进罐里,那浓烈的酒香混着蒸馒头的麦香,过年的滋味就实实在在漾开了。备好的酒得仔细收着;年夜饭上敬祖宗、待贵客,一滴都马虎不得。这时候的厨房像个魔术箱;炸丸子的油锅滋啦作响。腊肉透着红亮的光 连灶王爷的画像旁都新贴了绿纸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盼着他老人家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呢。
转眼到了年三十,天蒙蒙亮就听见院门吱呀作响。
家里的半大小子踩着板凳贴春联;红纸金字映着雪光,大门贴“正福” -厅堂悬“倒福” -柴房粮缸也少不了小巧的福字.皖北人信这个:“屋里福字倒一倒,福气财气跑不了!”若谁家当年有白事 红纸得换成素净的紫或黄;无声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
贴完对联挂年画~鱼跃粮囤的图案往墙上一贴~满屋子都是“有余”“丰登”的盼头!
日头西斜时家族祠堂热闹起来。管年事的老人一声吆喝 -各房当家的端着鸡鱼果品鱼贯而入。香烛一点,鞭炮震天全族男丁齐刷刷跪拜祖先.宿松一带管这叫“玩年”- 祠堂灯火彻夜通明 -供桌摆满“听话鱼”(只看不吃,象征年年有余)、整鸡同堆尖的馒头。
纸钱灰烬打着旋儿飘向屋檐 -女人孩子虽不进祠堂,却也在自家院角默默焚香;念叨着“祖宗保佑~平安添福”。
年夜饭的席面最是讲究.皖北人中午就摆开阵仗:八仙桌拼成长案 碗筷必凑双数。连未归的游子也虚位以待。鱼千万要要上整条,动筷只夹边角 留下鱼头鱼尾叫“有头有尾”;饺子包成元宝状- 内藏消毒,谁咬到就预示新年财旺。孩子们眼巴巴等压岁红包;老人然而却紧盯淘汤的勺子-谁要拿碗淘汤 准被敲手背:“汤水泼出去,财气也流走喽!
守岁的长夜被春晚光影点缀- 火盆煨着红枣茶,案头压岁红包袱下压着糕饼-寓意“步步登高”!零点鞭炮声如潮涌,院门大开迎新年。长辈把包进素饺,年初一清早入口~咬到的人笑得见牙不见眼。
主妇们悄悄藏起扫帚 -再脏也不动,生怕扫跑了福气。
拜年的队伍走街串巷,提礼必带两条云片糕~主家回礼也定要切一段:“糕来糕去 -情谊才步步高!
这些裹着烟火气的腊月风俗 早不是轻松的仪式!
它们像一根坚韧的红线~把漂泊的游子拽回故土 让疏离的亲情重新沸腾。当城市年味越来越淡、皖北的村庄依然用蒸笼的热气、祠堂的香火、门楣的红联 守护着我国年最本真的温度。
或许将来;年轻人会创新守岁方式;但案头那条不动的“听话鱼”、灶边那坛手打的米酒、祠堂前那声震天的“玩年”爆竹,终将变成基因里的乡愁密码,提醒大家根在何处、情归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