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称骨法 袁天罡称骨表大全
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唐朝的星象老师袁天罡也许自己也没想到、他琢磨出来的一套算命法子能火上一千多年。在这法子说来也简单-把生辰八字换算成骨头的重量;再对照歌诀看命运;老百姓管它叫“称骨算命”。为啥能流传这么广?就俩字:省事.不用懂八卦阴阳,不用背周易爻辞、加减法一算,翻书一查 自己就能当半仙。古人说在这是“算命不求人”,搁今天看简直像是唐朝人开发的“命运计算器”...
一、骨重背后的玄机
1.四柱定命的数学游戏
看称骨算命的核心,是把出生年月日时四个时间单位都转换成非常指定重量。比如甲子年出生算1.2两,正月生算0.6两,初一出世0.5两- 子时落地1.6两。
全加一块儿,总重3.9两,在这就是你的“命重”!听着像菜市场称猪肉?但古人真把这套体系玩出了哲学高度。
2.重量分级的命运逻辑
据我所知,重分档暗藏规律:
轻于3两:歌诀里多是“身寒骨冷”“劳碌奔波”,比如二两一的“短命非业谓大空~平生灾难事重重” 基本是hard模式开局;
3~4两:中等命格。重视勤能补拙,像三两的“若使终身勤与俭。老来稍可免忧愁”透着适用主义;
超4两:富贵命标配,四两直接说“件件心中自观点 -后来必定享安康”,五两超过更夸的天花乱坠。
3.设计原理的文化密码
这套体系其实把古代的时间观、物质观全打包了:年柱看祖业根基、月柱管性格成长;日柱主中年运势,时柱定晚年归宿!加起来的总重,等于把你的人生压缩成一道数学题。
二、袁天罡称骨表大全
完整骨重表分四部分,按农历日期换算:
1.年份骨重表
年份干支 | 骨重 | 年份干支 | 骨重 |
---|---|---|---|
甲子(1924/1984) | 1.2两 | 丙子(1936/1996) | 1.6两 |
戊子(1948/2008) | 1.5两 | 庚子(1960/2020) | 0.7两 |
壬子(1972/2032) | 0.5两 | 乙丑(1925/1985) | 0.9两 |
数据来源:农历年份对应表
2.月份骨重表
月份 | 骨重 | 月份 | 骨重 |
---|---|---|---|
正月 | 0.6两 | 七月 | 0.9两 |
二月 | 0.7两 | 八月 | 1.5两 |
三月 | 1.8两 | 九月 | 1.8两 |
四月 | 0.9两 | 十月 | 0.8两 |
五月 | 0.5两 | 十一月 | 0.9两 |
六月 | 1.6两 | 十二月 | 0.5两 |
大家可能不知道、:月份权重区别引人注目,三月、八月、九月最重
3.日期骨重表
农历日 | 骨重 | 农历日 | 骨重 |
---|---|---|---|
初一 | 0.5两 | 十六 | 0.8两 |
初五 | 1.5两 | 二十 | 1.5两 |
初十 | 1.5两 | 廿五 | 1.5两 |
十五 | 1.0两 | 三十 | 0.6两 |
特征 :初五、初十、廿五等日期权重较高
4.时辰骨重表
时辰 | 时间 | 骨重 |
---|---|---|
子时 | 23:00-01:00 | 1.6两 |
卯时 | 05:00-07:00 | 1.0两 |
午时 | 11:00-13:00 | 1.0两 |
酉时 | 17:00-19:00 | 0.9两 |
注:子时最重,丑、戌时最轻仅0.6两
三、称骨歌里的命运密码
汇总骨重后 -对照歌诀才是重头戏...这些七言诗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1.轻量级命格:逆境求生指南
二两二歌诀说:“身寒骨冷苦伶仃,此命推来生乞人”,听着够惨吧?但后两句补了句“终年打拱过平年”-意思是学会低头做人也能平安到老。
三两四更不绕弯子劝人“离祖出家方的妙”;换个环境说不定转机。
2.中等命格:勤勉哲学
想起来真是,典型是三两歌诀:“劳劳碌碌苦中求;东走西奔何日休”,点出普通人常态- 但结句“若使终身勤与俭,老来稍可免忧愁”给出明确出路-勤俭是破解之路。
3.上等命格:富贵背后的警示
四两四写着“来事由天莫苦求”~提醒顺其自然;五两二夸“一世享通事事能”后,不忘补刀“家业丰享自称心”-暗示别的意忘形.
四、争议跟预兆
1.袁天罡版权疑云
有考据派指出,称骨法说不定到宋代才出现。但老百姓哪管这些?唐代术士名气大、在这IP不用白不用。文化传播有时就是个“借壳上市”的过程。
2.命理算法的硬伤
在同一天出生的人骨重统一;命运反而可能天差地别。明代万历年同天出生的孩子,也许一个是京城贵公子,一个在陕西当放羊娃-这套体系显然没法处理社会变量。
3.现代价值再发现
与其说它是预测工具;不如看作古人版的“心理镜像”:
对轻骨者:歌诀像逆境心理辅导;教人降低预期;
对重骨者:富贵描述实则是成功学暗示;
对中等命格:重视勤劳俭朴,暗合儒家!
通过我跟你讲;今在四川、江浙一带的古镇- 还能见到老人用纸笔帮游客算骨重...当那带着口音的解读声响起时你一下子意识到:算的准不准早不核心了 这种跨越千年的仪式感,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
或许某天当能扫描掌纹测命运时各位仍会记的那个用打算盘的手势算骨重的老辈人!既然算法的尽头站着人性,而人性;永远比命数更值的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