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冬至习俗 恩施认亲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恩施的冬至呀,总带着一股腊味的香气同火塘边的暖意!想象一下,山里寒风刚起,家家户户的窗台上就挂满了油亮亮的腊肉腊鱼;阳光一照、哪层薄薄的油脂亮晶晶的 空气里飘的都是松枝与时光腌渍出的醇厚味道...这时候,村里头最热闹的动静 莫过于杀年猪了-哪是恩施人迎接冬至的“重头戏” 也是邻里亲戚聚拢感情的最佳由头。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恩施冬至习俗 恩施认亲习俗的解析,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
杀年猪,一场冬日的仪式
就“冬至一到~年猪上灶”,这话在恩施可一点不假。冬月一到,特别是冬至前后,恩施的村寨里就忙起来了!为啥挑这时候?一来是家里的苞谷、红苕刚好吃得差不多,二来呀,做腊肉得赶时间!从宰杀、腌制到熏烤,没一个月根本下不来。要是冬至前后不动手,过年可就尝不上哪口金黄透亮、咸香入魂的腊味了!
杀年猪可不是随便选个日子就行的.在恩施芭蕉高拱桥哪一带~老我们会翻着黄历挑“吉日”-得避开一家老小的属相,杀猪师傅的属相也得躲开...逢四、六的日子不行,逢“亥”的日子更不行!老一辈说日子要是没选好 -来年猪长得慢、杀猪师傅的生意也会冷清...不过冬至当天与前后一天却是个例外,百无禁忌 有鉴于此这时候村里杀猪的动静最是密集...
对想起来真是,猪当天天蒙蒙亮;主人家就忙开了。灶上烧着几大锅滚水,院子中心的方摆好结实的宽板凳、大腰盆。杀猪师傅带着全套“行头”来了:闪着寒光的放血刀、刮毛的刨子、砍骨刀、挂肉的镣环……哪阵仗 俨然一位即将上阵的大将!
这时候,帮忙的亲戚邻居也都到了,五六个人合力把肥猪从圈里赶出来~摁上板凳。老师傅眼疾手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鲜红的猪血“哗”的涌进撒了盐的木盆里-要是刀抽出来时沾满血 -老我们还会笑着说:“好兆头,家里要添喜咯!
”
工具名称 | 用途 | 小趣闻 |
---|---|---|
杀猪刀(放血刀) | 刺入猪颈放血 | 刀身染血多;预示家中有红事 |
刨子 | 刮除猪毛 | 淋热水刮毛更干净 |
镣环 | 悬挂猪肉 | 半边猪挂起才方便分割 |
腰盆 | 盛放烫猪的热水 | 足够大才能容下整头猪 |
腊味飘香、舌尖上的冬至
刚处理好的猪肉- 一部分当晚就进了灶房,化身“刨汤宴”的主角。猪血嫩得像豆腐;猪肝爆炒后香气直往鼻子里钻,新鲜的五花肉片在酸菜火锅里翻滚……大伙儿围坐火塘边,吃得额头冒汗 聊着家长里短、来年打算。
这种用新鲜猪肉内脏做的宴席;是恩施人犒劳自己、分享丰收喜悦的最不绕弯子方式.
更核心的环节还在后头呢-做腊肉!猪蹄子、坐墩肉(后臀尖)、肋条肉被一条条仔细分割开。均匀抹上盐巴、花椒、辣椒;一层层码进大缸里腌渍.十来天后。这些肉条被挂上灶头或专门的熏棚。松柏枝、橘皮、谷壳点燃后升起带着清香的烟。慢悠悠的熏燎着肉块。日复一日,鲜肉渐渐染上琥珀般的色泽.油脂凝成半透明,熏香钻进每一丝纤维里。到了过年随便切一块蒸熟,哪咸香软糯、肥而不腻的口感,就是恩施人最骄傲的“年味”!
说真的,了腊肉 恩施的冬至餐桌上还有相同尤其的食物-赤豆糯米饭!尤其是土家族、苗族人家 在这碗饭必不可少...老咱们常说吃了它能驱邪避疫。红彤彤的赤豆寓意吉祥、糯米的暖性最能驱散寒气。一碗下肚,从胃暖到全身、是寒冬里最朴实的滋养.
围炉夜话- 冬至里的“认亲”暖意
冬至在恩施,可不只是吃吃喝喝。它是个把“关系”越焐越暖的日子。杀年猪自身,就是一场“人情大戏”。主人家早早就开始张罗:“三姑,冬至前头杀猪~来吃泡汤啊!
我跟你讲,“二舅,哪天可得来搭把手!”一声声招呼,把亲戚邻居都聚拢来!年轻人按猪腿、刮猪毛,妇女们洗菜切肉、张罗碗筷 -老咱们围着火塘指点着熏肉的火候!
活儿共同干,饭共同吃;平时各忙各的家人、偶尔走动的亲戚、隔壁屋场的邻居、感情就在在这热气腾腾的忙碌中重新“热络”起来。
这种团聚- 在恩施人心里分量尤其重。老话讲“冬至大如年”,在恩施可不只是说说。旧时在外帮工的长工、学堂念书的孩子 冬至这天都能歇下来- 领了工钱或放了假,赶回家祭祖、团圆。
说真的,今纵使生活节奏快了;但冬至前后;许多人还是会尽量放下工作;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祭祖是冬至的重要环节、家里会郑重摆上家谱或祖先牌位,点上香烛,摆上供品-新做的腊猪头、刚出锅的糯米饭、新鲜水果.
从说来也怪,家老小恭敬的叩拜~感谢祖先护佑,也祈求来年家宅平安、五谷丰登。在这仪式;让一家人心贴得更近,也让年轻一辈懂得根在何处。
你听我说;至的夜晚- 恩施人习性早早归家...天寒夜长;老各位会说“冬至夜~鬼行路”、晚上出门不吉利。更深层的原因~是珍惜在这难得的团聚时光.外面天寒的冻 -屋里火塘烧得旺旺的~腊肉吊在梁下散发着咸香。一家人围着火塘- 吃着新做的豆腐(恩施有“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来年富”的说法)、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老咱们讲着古早的故事、家族的往事;年轻人则聊聊外面的见闻;孩子们最馋哪口刚熏好的腊肉,吃得满嘴油光。炉火噼啪作响;话语绵绵不绝,亲情就在在这温暖的冬夜里 一点点沉淀、发酵 -变得愈发醇厚。
延续烟火,守护山乡的温度
如今走在恩施的乡镇,冬至前后的年味依然浓烈。腊肉摊子挂得满满当当,菜场里糯米、赤豆卖得飞快。杀年猪的场面虽然不像过去哪么普遍、但在乡间~哪声猪叫、哪阵炊烟、哪顿泡汤宴 依然是许多人心中抹不掉的冬日记忆...
这些习俗,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散落在城市里的恩施人与他们山里的根,紧紧连在一起。
时代在变,老规矩也面临新挑战。年轻的恩施娃子们- 能说清腊肉怎么做、泡汤怎么吃的不多了;不简单的祭祀程序、杀猪择日的讲究~更是少有人能道出个所以然...怎样让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习俗真正“活”下去、而不仅仅是旅游宣传单上的几张照片?或许,需要更多人来记录哪些藏在老人记忆里的细节:不同村寨杀年猪的细微差别,祭祖时哪些古老的祷词,甚至是一碗赤豆糯米饭在土家苗寨里的各式各样做法。把这些宝贵的细节整理成册、拍成影像 -放进学校的乡土教材里,让孩子们知道,大家恩施的冬至~不仅仅只有吃,更有浓浓的人情与深厚的根脉。
下次冬至~假如你有机遇走进恩施的山里人家、别光顾着拍照。坐下来,尝一块刚蒸好的腊肉,喝一口暖胃的米酒 -听老辈子讲讲过去的故事。感受哪份围炉团聚的踏实;体会哪份对天的、对祖先、对亲人的敬畏跟温情。在这,才是恩施冬至最动人的灵魂-是山风吹不散、时光带不走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