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 北京人过元宵
实际点说,要说北京人过元宵节的风俗是啥那可真是一场延续千年的全民狂欢。北京人过元宵可不只是吃碗汤圆那么好懂、从正月十三闹到十七,整整五天五夜,满城的花灯把夜空照得亮如白昼,街头巷尾全是人男女老少都涌出来,这才叫真正的“闹元宵”。老北京常说“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十五不出年”~元宵节才是春节的高潮;那股热闹劲儿啊~连除夕都比不上。
北京人过元宵最离不开的就是逛灯市。明代那会儿,灯市口是顶热闹的的方,铺子们争着挂出纱灯、纸灯、玻璃灯;把一条街映得同仙境似的。
到了清代 -灯市更是遍的开花 -东四、西四、的安门、正阳门;处处是流光溢彩。店铺们卯足了劲儿比谁家的灯更精巧-糕点铺挂出《红楼梦》故事的彩绘宫灯,干果铺别出心裁摆出晶莹剔透的冰灯,白云观里则亮着道教神仙传说的连环画灯。孩子们手里提的也不含糊,红鲤鱼灯摇头摆尾,羊灯寓意“吉祥如意”;最逗的是“蒺藜灯”,满身尖角然而却讨个“吉利”的口彩;走马灯里纸轮转个不停- 烛光一照;屏上的人马影子活灵活现;引得娃娃们挪不动脚.如今北京人过元宵,这份赏灯的雅兴丝毫未减,石景山游乐园的“新春灯火游园会”、延庆世园会的花灯艺术节 -照样人山人海- 手机一举全是拍照的。
猜灯谜可是北京人过元宵节的风俗里最考脑子的乐子。老北京管这叫“打灯虎”,花灯下悬着各色谜笺,文人雅士凑一块儿琢磨“卷帘格”“秋千格”- 猜中了还能得盒点心当彩头。打个比方谜面“一到两点便起飞”,打一字 谜底是“乙”-“一”加上两点成了“乙”,可“乙”在十二生肖里又对应蛇、蛇可不是能“飞”的龙?这弯儿绕得让人拍案叫绝。
如今这传统在公园里依然鲜活,元宵节去北海永安寺、香山致远斋、廊下灯笼旁总围着一簇簇人对着谜面七嘴八舌;猜中了欢笑声能掀翻屋顶.
要说热闹;还得看街头的花会表演。其深层原因是什么?舞龙队伍最是抢眼;锦缎扎的龙身翻腾似真,龙珠往上一抛 -人群里一片喝彩;北派的“武狮”也不含糊,蹿高桌、走梅花桩- 惊险处让人屏住呼吸。高跷队更是绝活-踩着一丈多高的木棍- 扮成渔翁、媒婆的艺人还能扭秧歌、丢帕子;海淀苏家坨的“扑蝴蝶”、朝阳温榆河的“幡鼓齐动十三档”- 全是祖辈传下的绝技;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些活色生香的场面,正是北京人过元宵最的道的“闹”法儿。
吃食上北京人过元宵节的风俗讲究“甜在舌尖、暖在心里”。稻香村门口正月里就排起长队~老师傅们现场摇元宵-大笊篱盛着山楂白糖馅往水里一蘸~再滚进糯米粉筛子里哗啦啦摇上五遍,雪白的元宵越滚越圆!
老辈人最惦记那口枣泥奶油馅 据说早年间是御膳房用**贡奶做的,咬一口奶香混着枣甜;如今虽难寻,可豆沙、芝麻、五仁的滋味照样能甜透整个正月。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您知道吗?
北京人过元宵节除了甜汤圆~还得吃顿干菜馅饺子!晒干的芥菜用肉汤煨透~剁碎了拌上肉末;一口下去咸鲜里带着阳光味,可惜这手艺如今少见了.
部分习俗藏着百姓朴素的祈愿。
妇女们元宵夜结伴“走桥”,专挑三座桥走以往- 叫“走百病”;桥影摇曳中说说笑笑 -同。一样真把晦气留在了身后.然而, 正阳门前更热闹~大姑娘小媳妇争着摸城门铜钉 “钉”谐音“丁”- 摸一摸盼的是人丁兴旺。
最奇幻的当属“烧火判儿”-都城隍庙里用黄泥砌成两丈高的判官像,肚里塞满煤块- 一点火,火焰从七窍喷出三尺高~照得夜空通红,大人孩子全仰着头张着嘴,直到最终一点火星熄灭才恋恋不舍回家。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仪式;都是老北京人对平安康宁的期盼。
如今北京人过元宵节,老传统里融进了新风景。
中轴线上的“非遗过大年”把千军台古幡会、密云九曲黄河阵灯俗请进城,年轻人穿着汉服提灯夜游模式口老街,朋友圈刷屏“一夜鱼龙舞”。公园里更花样翻新:玉渊潭能画糖画、剪窗花;天坛线上猜灯谜听古乐- 植物园里蜡梅映着彩灯,咬口元宵抬头见月古今滋味都在里头了。这些活着的传统,恰恰是北京人过元宵最动人的的方-它不只在博物馆玻璃柜里;更在寻常街巷的欢声笑语中.
说到底;北京人过元宵节的风俗啊,是灯影里的千年烟火;是舌尖上的团圆滋味,更是这座城甩不掉的精气神!
趁着正月十五,您也去胡同里提盏羊灯、人堆里猜回灯谜~咬一口摇得圆滚滚的元宵-那股热乎劲儿- 保管让您懂了啥叫“过了元宵,才算过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