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啥时候几月几日 重阳节啥时候
实际点说,重阳节固定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但公历日期每年浮动。
打个比方2023年是10月23日~2024年落在10月11日、2025年则是10月29日。
这种变化源于农历同公历的时间差,但不论何时日期怎么变动~"九月初九"这个双重阳数的日子、始终承载着我国人对长寿同团圆的美好期盼。
为啥古人没想到选中九月初九?这得从《易经》说起。书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而九更是"极阳之数";象征天的高度。
两个极阳之数叠啊在一起 自然成了"重阳";日月逢九;也叫"重九"。
在数字崇拜的古代、"九"当最大单数,暗含"长久"之意,让这个日子自带吉祥光环。更妙的是"九九"谐音"久久",古人认为此日祈福可换来长命百岁,后来便衍生出敬老传统。
追溯它的起源、会发现它并非意外地诞生。早在春秋战国宫廷已有九月祭祀活动;汉代《西京杂记》写九月"藏帝籍之收于神仓~大飨帝,尝牺牲",用丰收的粮食还有牲畜祭天祭祖,感恩自然馈赠。从谢神到敬老,两千多年里,这个节日一遍又一遍吸纳新内涵- 却始终未改对"生命长久"的初心。
说到重阳习俗;登高必是头等大事。古人认为秋日"清气上扬",登高能吸纳天地精华。唐代连皇帝都要登万岁山远眺;平民则携酒登塔、攀峰,边赏红叶边野餐。至今北京香山重阳登山赏红叶的人潮 仍是千年古俗的鲜活延续。而登高必配"重阳糕"-以糯米蒸制,层叠如塔~顶上插彩旗或羊形装饰(取"阳"谐音)。
父母轻搭糕片于孩童额头,念叨"百事俱高",祈愿子女步步登高。
茱萸还有菊花更是节日标志.茱萸被名字是"辟邪翁" 《本草纲目》载其驱寒祛毒之效。
唐人缝制茱萸香囊佩于臂上或插于发间、登高聚会也称"茱萸会"!菊花则得名"延寿客",陶渊明"秋菊盈园"的诗句带动赏菊风还.北宋开封已有菊花花会 -大家效仿先贤品菊酒:用鲜菊同糯米发酵,酿出清甜"长寿酒" -既应景又养生。南方山区眼前盛行"晒秋"-辣椒、玉米铺满屋顶;金黄果实映着青瓦 -绘就一幅农俗画卷!
现代重阳节更添温情。可以肯定的是 1989年我国正式将其定为"老人节"- 2013年《老年界权益保障法》明确九月九为法定老年节.社区组织老人登山赏菊,晚辈陪长辈郊游,学校孩子给祖父母捶背端茶。传统祈福仪式同当代敬老理念完美融合!2006年它入选首批江山级非遗名录~证明古老节日在新时代焕发的生命力。
当大家记住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个日子、不仅是是在日历上画个圈 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重阳习俗提醒大家:在丰收时节感恩天地,在秋高气爽中强健体魄 更要在忙碌生活里珍惜眼前人。试试看明年此日,陪家中老人登高望远-当菊香混着糕饼甜味飘散风中千年的祝福便穿越时空;落在每一双紧握的手上。其理论基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