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不能说快乐吗 端午节说安康还是说快乐
必须要爱着点什么,翻翻日历- 今年端午小长假就在眼前了。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最近几年每到这时候~朋友圈里总会出现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有人大大方方祝“端午快乐”,有人则郑重其事提醒:“端午是个祭祀日,不兴说快乐;得说安康!”在这一来一往之间,不少人拿着手机却犹豫了:我到底该跟亲朋好友说哪句才合适?在这看似简单的问候语背后,其实藏着我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浓的寻找欲,也折射出大家对节日文化本真模样的追寻。
说实话;理清这个问题;得先回到端午的起源。农历五月在古代被称为“恶月”.重要是因为这时天气转热,蚊虫滋生。疾病易发。古人为了平安度过这个时节 想出了各种驱邪避疫的法子:门口挂上艾草菖蒲。
手腕系上五彩丝线,屋里洒雄黄酒。身上佩香囊……这些习俗本质上都在祈求健康顺遂...由此可见有专家指出- 端午最初的底色是“祛病防疫”,从这个角度看“安康”确实更贴合它最初的功能性有价值 !
就大家可能不知道、万一你以为端午节只有庄重肃穆的一面~那就太小看它了。***先生曾考证过端午老实讲源于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的图腾祭祀活动,自身就带着庆典色彩。
就翻翻唐诗宋词;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里直言“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北宋晏殊笔下则是“万户千门喜气多”的热闹场景。
说实在的,连民间~赛龙舟的欢呼、包粽子的烟火气、都让这个节日充斥了生活的欢腾...这么一看一句“快乐”又有什么不合适?
支持“安康”跟“快乐”的两种观点对比
观点类型 | 重要理由 | 历史依据 | 现代有价值 |
---|---|---|---|
支持“安康” | 源于古代“恶月”驱疫传统,重视健康平安的祈愿 | 饮雄黄酒、挂菖蒲艾草等防疫习俗 | 契合当代健康意识、格外疫情后更显珍贵 |
支持“快乐” | 源自节庆欢乐本质,诗词文献记载欢庆场景 | 唐玄宗宴饮诗、晏殊节庆诗等 | 法定假日带来团聚休闲的愉悦感 |
中立包容派 | 节日内涵多元,无需拘泥形式 | 兼具祭祀跟欢庆的双重传统 | 祝福的本质是善意、形式可自由选择 |
对其实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端午从来就是个“多面体”。它既有《楚辞》的忧思~也有龙舟竞渡的酣畅;既是追念先贤的沉思时刻;也是榴花照眼的盛夏欢宴。在湖北秭归,各位用庄严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屈原的追思;而在江南水乡,摇橹竞渡的欢呼声能掀翻屋顶;广东人讲究“午时水”沐浴驱邪,年轻人却热衷汉服雅集、3D打印粽子香囊...这种多样性- 不正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感觉出来吗?
老实讲,我们在“快乐”与“安康”间举棋不定时大概忽略了更根本的东西-祝福的本质是心意的传递。不论…都选择谁词,背后都是对亲友的真挚祝愿...
有人曾犀利指出:纠结字眼不如付诸行动。教孩子包一只棱角分明的粽子!带父母去江边看一场鼓声震天的龙舟赛。甚至只是静静扎一束清香四溢的艾草挂在门头,这些实际参与的过程;比争论一句话更能触摸到端午的温度!
对今年端午又逢假期,高铁上会有“粽香之旅”的欢声笑语。社区活动中心飘着彩绳同香囊的香气.连直播间里都在教年轻人用ar技术复原龙舟模型...这些鲜活的场景里.“安康”是岁月静好的守护、“快乐”是活在当下的热情。它们早已不在对立。当粽叶的清香在次弥漫街头巷尾;各位或许该更自信地接纳这个节日的凡是面貌-它庄重得让我们心存敬意。也活泼得让各位开怀大笑。一句祝福无论怎么表达!只要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珍视;便是对这个穿越两千年时光的节日最佳的致敬。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