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冬至的风俗 平潭丧事风俗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20

必须要爱着点什么,在平潭的海风里长大的人都记得那种味道-地瓜皮裹着紫菜虾仁的咸香从灶间飘出来 -伴着门外红烛跳动的光影 一家老小的说笑声混着搓米时的窸窣。隔壁阿婆总在这时候念叨:"搓圆搓圆圆,来年大赚钱!"可那年冬至,巷尾林家静悄悄的,院门贴着暗绿的对联~簸箕里不见红橘堆成的"果岳"。母亲拉紧我的手快步走过低声说:"林伯走了 今年他们不搓米时。"后来我看见邻家婶子端着一碗单数的米时叩门;林家女儿红肿着眼回赠一包白糖。那一刻我才懵懂懂得,原来冬至的暖合丧事的白,都是平潭人刻进骨血里的生命印记.

把冬至前夜的平潭 家家户户都亮着不眠的灯火。厅堂桌上红烛高烧。橘子垒成小山,顶上插着红纸剪的"福禄寿"花同红绸扎的十双筷子。

老辈人说在这叫"果岳" 来年日子才能红火稳当。一家人洗净手围坐簸箕旁;白生生的糯米团在掌心滚成甜米时薯粉掺地瓜揉的皮裹上虾仁紫菜就是咸米时.

孩子总被分到一小块面团。捏小狗小猪玩得不亦乐乎~大人笑骂:"做狗做猪好。明年抱金元宝!"簸箕沿上还要插两个泥娃娃"孩官人" 盼着新媳妇添丁进口。

为待搓好几粒染红的米时仔.天光微亮时煮熟了粘门框、抹猪背。海风里便飘开鞭炮声-这是平潭人给冬至关上的"开门礼"~门楣上那点红,粘住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盼头.

从我跟你讲,嫁女儿的人家这天格外忙碌。母亲天未亮就蒸熟地瓜捶打米时皮;馅料非得包菜、海蛎、萝卜分开炒才够鲜,最终浇上葱头油拌匀香得勾魂。

包好的"时来运转"装进红漆食盒 配上两朵绸缎红花与红橘 踩着潮水送到女婿家去.这份"搓圆花"的祝福,裹着海岛的咸鲜与甜糯,也裹着娘家人说不出口的挂念。

就在这事儿得这么看,当年有老人离世的人家,灶台却是冷的。按老规矩,丧家不碰米时要由亲邻送上门 且必是单数。收到米时的人家回赠白糖 白纸包缠着红绳 生死两头的温情都在在这一赠一还里。

难怪平潭人总说:"冬至三样不过节-新丧不搓米时端午不煎饼;拗九不煮粥!

就说起在这习俗的根由,老渔民会带你去看门楹!那些粘着的红米时仔,原是给"禽母"引路的记号。相传古时有山民被母兽掳去生子,儿子天赐考取功名后,用母亲最爱的猴柿果引她归乡!

看冬至那日母兽见到儿子大笑而逝,天赐便用米时仿成猴柿祭母。从此平潭冬至也叫"孝母节";染红的米时粘上门框,就像位漂泊的灵魂点亮归家的灯!

这份孝义甚至融进了食物里-"时来运转"的名字是文化馆的郭先生起的 -当年他在福州开餐馆,见米时圆润如时灵机一动讨了在这口彩。谁料想地瓜包海鲜的粗粝吃食,竟成了游子乡愁的味觉图腾。

平潭冬至的风俗

从当冬至的米时香还未散尽、谁家厅堂若冷不丁响起恸哭。邻里便知又有老人"出厅"了!上寿者弥留之际须移榻正厅。儿女守候聆听遗言,此谓"寿终正寝"。梳头更衣最是讲究:寿衣要单数...出嫁的女儿亲手缝制;忌用毛料;更衣时长子托头。女儿捧足,白烛映着亲人绕棺约各转三圈 是位"环棺送行"...待焚尽逝者枕席;门外的白灯笼已悬起、照着簸箕里未撤的红橘-生死仪礼在此交错、恰似潮涨潮落。

出殡那日 海风卷着纸钱沿路飞撒。灵幡引路的队伍最前头- 长子摔碎焚纸的瓦盆,八人抬的仪杠上棺木罩着纸扎亭阁。过桥时孝子必高喊:"过沟过桥,顺顺通过!"既是唤魂也是护柩。坟坑要待涨潮时封土,孝子抓四角土块包进衣襟奔回家藏于门后- 在这叫"留土留财"...待次日"伏山"培土完毕,丧家才用红纸裹了工具 换彩旗捧遗像"回龙"返宅。而当年除夕的门联只能是暗绿色;元宵不闹、端午无饼;连冬至的搓米时也暂停-最浓的哀思;原是用缺席来丈量.

这些伴着潮汐起伏的古老仪轨,藏着平潭人对生命的通透认知。冬至簸箕里的"孩官人"同丧礼中的"环棺" -都是对血脉绵延的敬重;染红米时的孝母传说合回龙路上的红彩旗 全是对死生豁达的咏叹.

当年轻人在社交平台晒"时来运转"美食教程~当 家庭在冬至共搓米时话团圆,老习俗便在新语境里扎了根。只是那些渐行渐远的"出厅"细节、"伏山"古礼;还需更多影像同口述来抢救...

毕竟没有比在这更好的文化锚点了-一口咸米时粘住千年海风都吹不散的乡魂;一套丧俗,承载着向死而生的海岛哲学.期待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