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腊八节 腊八节的来历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腊八节一到,街头巷尾就飘起了粥香;北方的小院里忙着泡腊八蒜、陕西人家的厨房里擀起了宽面,安徽人家的竹匾上晒起了金黄豆腐块……在这哪只是喝碗粥那么轻松、分明是钻进了一幅活生生的民俗地图里!
若问在这热闹从何而来?得回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会儿的冬天可比现在冷清多了。但古人可没闲着。他们趁着农闲进山打猎。把捕来的野猪、鹿啊扛回来,郑重地摆在祭台上.
在这场面叫“腊祭”.既是向祖先合神灵道谢,也是祈祷来年还能收获满满。《风俗通》说得直白:“腊者。猎也”、说白了就是拿猎物当祭品,谢天谢地谢祖宗!
直到今天咱不还管冬天腌的肉叫“腊肉”吗?在这称呼就是从那儿传下来的!
腊祭的日子最初可没个准数。先秦那会儿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汉代人也照这个规矩过。变化出在佛教东传以后-佛祖释迦牟尼在雪山苦修多年饿得只剩皮包骨,腊八这天幸得牧羊女一碗杂粮粥救命,随即在菩提树下悟道。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教徒为纪念在这事,每年腊八熬粥供佛 -称“佛粥”或“福寿粥”.帝王们一看巧了!祭祖的腊日合佛成道日都在腊月干脆合二为一定在初八 官方民间都方便。
大家可能不知道,打南北朝这么一调,腊月初八的节再没变过。
腊八习俗就像方言,换个地方就换副模样:
北方人的腊八、是醋坛子里的翡翠色。家家把蒜瓣泡进米醋 -封坛搁在阴凉处...不出半月蒜瓣变得碧玉似的- 取名“腊八蒜”。
据我所知 到除夕饺子出锅;蘸上这酸香微辣的醋~一口下去;从舌尖鲜到心头。
陕西人端出的是一碗“腊八面”。合面擀片切条~浇头才是精髓-红豆、豆腐、萝卜、肉臊,混着花椒八角熬得浓香四溢。
面往热汤里一捞;寒冬腊月吃出一身汗。
安徽黟县晒的是“腊八豆腐”。嫩豆腐抹上盐水。中间挖个小洞填满香料,往冬日暖阳下一挂...晒到金黄干韧。
切块能炒能炖;咬一口咸香满颊;当地人走亲访友都爱揣上几块!
甘肃武威人过的是“素腊八”!扁豆饭或大米稠饭配炸得酥脆的馓子麻花,一软一脆- 吃得朴素又踏实。
当然最详细人心的;还是那碗滚烫的腊八粥。它早超越了食物,成了我国人情感的信物.民间传说里,它救过岳飞的命:当年朱仙镇抗金- 天寒粮绝 -百姓凑出杂粮豆果煮粥劳军,岳家军饱餐后大胜金兵!
它也记取着百姓的苦难:秦始皇修长城,民工冻饿交加,腊八那天凑出最终几把杂粮熬粥分食,最终仍殒命风雪中.它还藏着治家智慧-败家子夫妻冻饿时被邻居用杂合粥救下,从此勤勉持家,在这“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的俗语也伴着粥香传了下来!
一碗粥的熬煮,藏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老北京熬粥讲究“五色五味”:红枣赤、莲子白、桂圆黄、芸豆碧、葡萄紫,既合五行养生之路。
又暗喻生活多姿。陕北人更把粥抹在门框、灶台、树梢上敬谢天地滋养万物.祈祷开春虫害不侵。江浙人爱甜粥、核桃松子添贵气;苏北人好咸粥。
青菜油花暖心胃。各地食材不同.心意却相通-腊八清早熬好粥,先敬祖先神明 再赠亲邻好友.概括来讲全家围坐分食。
碗里余下的存进粮缸!叫“年年有余”;施粥给贫苦人更视为积德行善。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声就听得真真切切了。“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些老话儿里 -满是寻常百姓对团圆的热望...
粥香蒜醋间流淌的,是我国人对土地的眷恋、对祖先的敬重、对时序的敬畏。当陕西主妇把热面端上供桌.
当安徽老人轻抚晒好的腊八豆腐,当孩子踮脚舀起第一勺甜粥。千年传承便在在这一餐一饭中活了起来。
腊八节的故事 -从来不只是故纸堆里的记载。它活在北方胡同的醋香里;飘在江南氤氲的粥铺里,刻在游子归家的期盼里.当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飘起腊八粥香,当超市货架上摆出泡蒜原料;传统就在在这烟火气里默默扎根、生长。
就说句心里话;来的腊八;大概会有新食材加入 -新故事传颂,但那份对自然的感恩、对团圆的期盼、对善美的守护,永远值得咱们守在寒冬的炉火边,细细说给下一代听。
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