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后农村怎样上坟 河南正月十五上坟怎么上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09 09:47:34

实际点说,正月十五刚过村里还挂着红灯笼呢、不少人已经收拾着准备另一件大事-上坟。在河南,这个日子可不只是吃汤圆、看花灯那么轻松~它是春节真正的句号,也是还有祖先的一次郑重告别。最在农村 正月十五上坟这规矩、家家户户都心照不宣;谁也不敢马虎。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正月十五后农村怎样上坟

说到具体怎么上河南各地还真不大讲究。像信阳商城、光山、新县那一带,最要紧的是“送灯”。

天一擦黑,家家户户就动起来了,大人小孩提着自制的竹蔑红纸灯笼往祖坟去。蜡烛得提前备好 灯罩要亲手糊,颜色还特意挑鲜艳的、往坟前一放;点上火 再烧纸、放炮、磕头,嘴里念叨着“来看您了”“保佑家里平安”这些话。为啥非要送灯?

老话讲得明白:“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意思是除夕用火迎祖先回家,元宵就得用灯照亮他们回另一个世界的路!要是谁家祖坟黑漆漆没人点灯,村里人看了准会嘀咕:“这家人怕是绝后了。

”哪怕远在千里外的游子、这天也得赶回来;中午吃顿团圆饭 晚上全家一起上山。

豫东农村的做法又不一样。打个比方周口、商丘这些地方 -上坟更像是一场交接仪式!

除夕下午;家族里的男丁就扛着铁锹、提着供品去坟地“请祖先回家过年”。到了正月十五下午;原班人马再去一趟,这回是“送祖先回府”!烧纸磕头时还得念叨:“年过完了,您老安心回去吧- 家里一切都好!

”这习俗背后藏着农耕时代的逻辑-祖先还有活人一样要过年年节结束;自然得各归其位!

洛阳偃师那边更隆重;把“上坟日”拉成了“上坟周”。

从正月十三就开始忙活:十三挂灯笼、清杂草、压坟头纸;十四赶庙会、舞狮子- 算是给祖先“看场戏”;十五正日子烧纸放炮;十六趁天气好再补些供品;十七总的来说磕个头才算礼成.五天时间,天天往坟地跑,老咱们说:“心诚日子长 祖宗才觉着被敬重。”

供品带啥也有门道。走遍河南农村、基本都离不了“老三样”:黄裱纸(当阴间用)、开花馒头(象征家族团圆)、柳树枝(插坟头当“信号天线”)。讲究些的会添水果糕点,苹果橘子最受欢迎;但梨还有李子绝对不能带-谐音“离”;不吉利!

驻马店有户人家去年忘带打火机,急中生智用放大镜点纸钱;到头来被夸“老祖宗享了回太阳能环保祭品”,这事传成了十里八乡的笑谈。

上坟时的禁忌更得留心.穿大红衣服?老人准瞪眼:“想把祖宗气活过来啊!

”踩别家坟头?轻则挨骂 重则引发家族矛盾。下午三点后也别去 -说是“阴气下班了,祖宗要休息”。

最关键是方法:路上别嬉闹、供品别乱指 烧纸时得守着火灭才能走。有个说法最在理:“上坟带着敬畏心- 祖宗才愿听你说话。”

这些年老传统也撞上新变化。

郑州有小伙回不了老家,开视频直播让亲戚举手机代磕头;总的来说、 周口试点“虚拟现实(VR)祭祖” 老头戴着眼镜对空气鞠躬,逗得全家直乐。环保查得严的地方;电子鞭炮渐渐替代了鞭炮- 老人起初不乐意:“没硫磺味祖宗哪认得?!”后来看山火少了;也慢慢接受了。

说到底~河南人正月十五上坟;图的不是排场,而是那份“不忘本”的心意。

田间地头的老人常念叨:“人呐、知道从哪儿来,才明白往哪儿去。”此刻年轻人忙工作、迁城市,能全套走老规矩的越来越少。但只要还惦记着在那天回趟老家- 给坟头添把土、点支烛,老辈子传下的那份情意,就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