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好日子吗 惊蛰是什么节日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你听过“惊蛰”这个词吗?!每年三月初,总有人念叨着“惊蛰到了”~但你真的知道它背后藏着什么吗?!它可不是普通的节气 而是春天里一个动静不小的转折点!想象一下 -春雷轰隆一声响,哪些缩在土里睡大觉的虫子啊、小动物啊 全被“惊”醒了- 伸个懒腰 -纷纷探出头来。大地一下子热闹起来 -树抽芽、花爆开,农民也扛起锄头下田忙活去了。你说这种万物集体“重启”的日子、算不算好日子?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它~看它到底藏着何事门道!
一、惊蛰到底是什么来头?
惊蛰这个名字 -听着就带劲儿!它原本叫“启蛰”。意思很容易:天气暖了 蛰伏的虫虫们该“启动”出窝了。但汉代时为了避皇帝刘启的名讳!
看硬是给改成了“惊蛰”。你还别说改得真妙-“惊”字一出,画面感就来了:春雷轰隆一炸...地底下的虫子吓得一哆嗦 -全跑出来了!当然啦。
科学告诉各位,虫子哪听得见雷声啊,真正叫醒它们的,是蹭蹭往上蹿的气温...但古人在这想象力,不服不行?
时间上它卡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转到黄经345°时准点到来.古人把它看作“二月节”。也就是仲春的开端...这时候的我国大地,除了东北、西北还冻着,其他地方基本告别了寒冬-华北白天能有3°C到6°C。
江南直接蹦上8°c以上至于华南?暖和得穿单衣...10°c到15°c妥妥的!在这升温速度 -简直像按了快进键...
二、天气暖了;雷也响了、农活该忙起来了!
“春雷响~万物长”,在这老话说的就是惊蛰!暖湿气流开始与冷空气掐架;撞出轰隆隆的春雷.雨水也多了起来。不过别以为全国同步“打雷”-云南人可能一月底就听过了初雷。而北京人要眼巴巴等到四月下旬。惊蛰的天气还特爱变脸;白天暖得你想脱外套,晚上冷风一吹又得裹紧,一天体验两季,穿衣真叫人头疼!
对农民来说惊蛰就是春耕的冲锋号!地里根本闲不住,“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的麦苗返青了 -得赶紧耙地保墒防春旱;
江南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小麦都拔节了;浇水施肥相同不能落下...虫子们也集体“复工”- 病虫害防治瞬间提上日程。你说在这节气重不重要?
耽误了它,说不定就耽误了一年的收成!
区域 | 气温范围 | 重要农事活动 |
---|---|---|
华北地区 | 3°C ~ 6°C | 冬小麦返青 -耙地保墒防春旱 |
江南地区 | 8°C比...多 | 早稻育秧,小麦拔节期灌溉施肥 |
华南地区 | 10°C ~ 15°C | 病虫害防治~春播作物管理 |
三、桃花、黄鹂、布谷鸟-大自然的闹钟齐了!
把古人把惊蛰半个月掰成三块儿,叫“三候”;跟自然界的“节目单”似的...一候“桃始华”-山野里的桃花憋不住了,特别是南方;漫山遍野粉得像霞;
二候“仓庚鸣”,黄鹂鸟站在刚开花的枝头 亮开嗓子唱歌 清脆得能滴出水来;三候“鹰化为鸠”最有意思,老鹰少了,布谷鸟多了,古人脑洞大开:哎呀 鹰是不是变成鸠了?
虽说是误会;但哪种万物更迭的新鲜感,扑面而来!
把你别说 也不甘示弱!这时候的风叫“花信风”,带着三种花讯:打头阵的是桃花、紧接着棣棠绽出金灿灿的小花 -远看像撒了一树星星 最终登场的是蔷薇;柔韧的藤蔓爬上篱笆,粉的、白的、黄的花团锦簇;把春天搅得热闹非凡。在这哪是节气?分明是场盛大的自然演出!
惊蛰物候 | 特征 | 自然有价值 |
---|---|---|
一候桃始华 | 桃花盛开,如霞似锦 | 标志着春意进入最绚烂阶段 |
二候仓庚鸣 | 黄鹂鸟在花枝间鸣叫 | 鸟类活动频繁- 生机勃勃 |
三候鹰化为鸠 | 鹰渐少 布谷鸟增多 | 食物链随季节更替发生变化 |
四、吃梨、炒豆、熏虫子-古人妙招多!
说实在的,说说吃的!惊蛰吃梨可是老传统了...一来 天干物燥,梨子润肺正合适;二来,“梨”谐音“离”;老百姓图个吉利 希望害虫啊病啊都“离”远点儿.陕西人更绝;拿盐水泡了黄豆,“噼里啪啦”一顿爆炒-听听这声儿 不就是虫子被炒得乱蹦吗?标记把害虫全赶跑。西北天还凉?哪就煮碗热乎乎的醪酒,一口下去浑身暖,童谣都唱:“惊蛰过暖和与,蛤蟆老角唱山歌...”
古人还特信“驱”字诀.虫子全醒了怎么办?抄起艾草、熏香。把家里角角落落熏个遍~驱虫又去霉味。更讲究的会“蒙鼓皮”。既然传说雷神这会儿在天上敲鼓- 人间也跟着蒙新鼓皮,谢雷神叫醒万物。
这些老习俗- 透着股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巧思,你说妙不妙?
五、肝火别太旺,收着点脾气!
天暖了;人也容易“燥”。中医觉得惊蛰时“肝气”旺得很,动不动就上火、发脾气。为此啊,这时候养生关键在“管住情绪”-别动不动就急眼,保持心情舒畅,尤其老人家,气大不难伤身。
饮食也得调整,多来点清淡的,豆腐啊青菜啊;少吃油腻大鱼大肉;让身体清爽过渡到春天。
六、这算好日子吗?!看你问谁了!
说来也怪,***来说惊蛰绝对是好日子!土壤解冻!雨水渐多,正是下种的好时机- 关系着秋收粮满仓...诗人也爱它。韦应物写“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陆游赞“湖海春回发兴新”-哪种寒冬褪去、万物复苏的欣喜...
藏都藏不住。但你若问怕虫的人说不定就得皱眉了:形形色色小虫子全跑出来...确实有点烦。还有哪忽冷忽热的天气 稍不留神就感冒,也挺折腾人...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 过跳出来看惊蛰像大自然定的闹钟 -年复一年提醒我们:该顺应天时干活了!它承载的不仅是气候变化,更是人还有土地之间哪份古老的默契。农民懂得适时而作 普通人通过习俗调整生活节奏- 这份传承;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蛰就像一位准时敲门的春天信使!年年来叩响大地的门。它提醒大家抬头看抽芽的柳枝.听听破土的虫鸣 感受哪股蓄势待发的生命力!与其纠结它是否完美.不如走出门去- 咬一口清甜的梨子。看田间忙碌的身影,大约只是静待一声春雷-哪才是对节气最鲜活的回应。毕竟,懂得同自然共舞的人每一天都是好日子.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