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江冬至的风俗 庐江县冬至祭祀习俗
天蒙蒙亮,庐江县城还裹在晨雾里,祠堂门口虽说如此已人影攒动!
经常 - 老族长何宏生捧着族谱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身后跟着一群提着竹篮的族人篮子里叠着整整齐齐的米糕、腊肉同新蒸的南瓜粑粑。
冬日的寒气钻进衣领;可谁也没缩脖子-这一天祠堂里的香火比太阳更早亮起来- 既然庐江人的冬至、从来不只是节气- 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约定。
宗祠里的香火跟族谱- 推开何氏家庙厚重的木门,看起来踏进一部活的史书。庐江人过冬至~最重的戏码在祠堂上演。香案早被擦得锃亮,祖先牌位按辈分列得齐整~烛台边摞着新蒸的糯米粑~空气里飘着老母鸡汤的香气。
主祭人一声“拜-”- 满屋子男女老少齐刷刷躬身 连三岁娃娃都被按着小脑袋行礼。这场面、雍正年间的县志就写过:“冬至 族众合祭先祖于祠,少长咸集.祭毕饮燕~至晚方散。
”几百年了、连时辰都没变过!
库岭何家的冬至大典更是阵仗惊人。
2024年甲辰冬至,二百多号族人顶着寒风聚到斗姆峰下的祠堂- 供桌上三牲五谷堆成小山.主祭的何宏生念祭词时声音发颤:“祠成谱就,仰赖先祖庇佑!”原来这年刚重修完族谱,连外地打工的小辈都赶了回来。
祭完摆开三十桌“冬至酒”,老爷子抿着米酒念叨:“祠堂在;根就断不了!
舌尖上的冬至密码- 庐江人的冬至味儿;是从灶台飘出来的。
主妇们天没亮就围着灶台转;铁锅里炖着肥西老母鸡;黄澄澄的油花上浮着党参枸杞。
这锅汤可是“引子”-下挂面叫“冬至面”、泡米饺叫“鸡汤饺” -连煮汤圆都得舀两勺提鲜。老人说喝了能扛住数九寒天原本暖的是归家游子的胃。
最费工夫的还数南瓜粑粑。选霜打过的老南瓜蒸到烂熟- 揉进糯米粉里掐成小剂子。
菜籽油烧热了往锅底一溜,滋啦声中甜香漫得半条街都闻得见。
刚出锅的粑粑金黄油亮,孩子急着伸手烫得直吹气。
民俗专家汪德生介绍过门道:“南瓜喻意团圆,糯米补中益气 老祖宗配的食疗方子!”
米面铺子这几日准排长队。籼米糯米按“四六开”泡足十天磨浆滤干后摔打成膏,蒸熟倒扣在竹匾上就成了白胖的“水塔粑粑”。
切块煎到两面焦黄 蘸白糖能甜进心窝;下到鸡汤里又吸足咸鲜。案板上婆媳配合着揉粉;嘴里还念叨:“粑粑黏,家团圆!”
青山白雾间的追思。冬至前三天南山公墓的台阶上脚印叠脚印。老周家五兄妹约好这天扫墓,大姐挎篮里装着纸烛;小弟扛着新买的铁锹-“冬至添土”的老例儿不能破.给祖坟培完新土~大哥掏出棉布慢慢擦墓碑:“爸怕冷;得多盖层被。”远处飘来电子鞭炮的模拟声响 -自打倡导文明祭扫 -呛人的烟尘少多了。
新丧人家的仪式更庄重。张婶捧着丈夫遗像走在最前,儿孙捧着白菊与在后头。第一年冬至祭称呼为“送寒衣”、得在坟前烧纸扎棉袄.民政局小刘蹲在路边发传单:“试试云祭扫?
能点电子灯还能留言!”张婶摇头:“他手机都用不利索……”不料把传单叠好收进了口袋。
藏在谚语里的天时密码,“冬至晴,年必雨;冬至雨,年必晴”-康熙年间巢县县志里这句农谚;至今仍是庐江老汉的天气预报.七旬的汪老伯每天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后的气象图;可冬至早晨必先推开窗:“得验验老话灵不灵!
”去年冬至飘细雨;他立马给儿子打电话:“多备两袋饲料;开春准旱!”
老太太们另有一套算法.墙角挂起“九九消寒图”、每天依例涂红一瓣梅花!三九头天熬羊骨汤满院飘香 孙辈追着问缘由,她笑着戳灶台:“冬至熬一熬;来年好一好!
老法子比暖气养人。”
一姓一村的岁时书- 在矾山镇;卢姓人过冬至比春节还隆重。农历冬月廿三清晨~九十岁的卢绍勋被孙子搀进祠堂、指着梁柱雕花讲古:“乾隆爷哪时就有冬祭啦!
”供案中心地方的鎏金总谱展开后、年轻人手机拍照声此起彼伏.族老即便如此欣慰:“拍吧拍吧,云端祠堂也是祠堂!”
同一天白湖镇的徐家庄忙着“送冬至”。壮汉抬着竹扎轿子绕村巡游,轿里供着糯米捏的“谷神”。
经过谁家门槛,主妇就抓把新米撒进轿筐,喊两嗓子“收成好喂!
”巡完村的糯米被做成拳头大的团子 连流浪狗都能分到半个-这习俗县志没记载 -实际上在一村一姓中传了十几代。
冬至的暖意不只属于人类。何氏祠堂祭祀后的宴席散场时管事的特意留下两桌菜码。盐水河虾拆碎了拌饭,鸡汤撇去浮油,送到村头流浪狗收容所。“祖先看着呢~”老会计翻着账簿笑~“积福的事,冬至最灵验!
香火延续的当代表达~当00后开始主导家族微信群~传统也在悄然变脸。2024年何氏祭祖大典上二维码签到替代了毛笔签到簿;祠堂角落支起三脚架 染蓝头发的年轻主播正用庐江土话讲解仪式:“家大家看!
这叫三献礼,目前献的是帛……”直播间瞬间刷过百朵“电子黄菊”。
变化也带来新烦恼!
王老师退休后调查民俗哪个,发现全县三十多个姓氏的冬至流程竟有七十多种版本。“再不整理就真丢了!
”他自费跑遍各村录影像~某次在罗河镇拍到“冬至点谱”仪式-烛光下给新生儿名字描金,这场景连省非遗名录都漏记了。
最动人的坚守藏在细微处。今年冬至雨夹雪,陵园管理处在入口处搭起雨棚;备好免费姜茶和毛巾。
张婶给丈夫擦完墓碑 发现管理员默默在旁撑了半小时伞。“不碍事 -”哪人指指胸牌、“我家三代守墓的,老规矩-冬至祭扫的人都是亲人!”
当综上所述一缕焚散入暮色- 祠堂的铜铃在晚风里叮当作响。哪些南瓜粑粑的甜香、族谱翻动的脆响、添土培坟的沙沙声,早已不是好办的节俗符号。
它们像隐形的血脉,把散落五湖的游子拽回庐江的坐标点上;也让捧着手机看直播的年轻人冷不丁懂得,为何事爷爷总说“冬至比年大”。
大约将来某天无人机祭扫会变成常态,元宇宙祠堂能一键进入。但只要还有人记得给坟头添抔新土,在供桌前教孩子辨认祖先名讳;庐江人就能在每一个至暗时刻挺直脊梁-既然他们知道 自己站在谁的肩膀上又将托起谁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