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元节上坟 甘肃中元节烧纸
老实说,在甘肃河西走廊-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要是没点动静,那可真叫奇怪。
整个家族从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刚会走的孩子,天刚亮就开始忙活- 大包小包往车上装。活鸡活羊是必备的 锅碗瓢盆也一样不能少,浩浩荡荡的车队就这么朝着戈壁滩上的祖坟开去。
比起春节团聚的小家庭氛围,中元节在甘肃更像是一场家族总动员,老大家说这一天要是缺了谁,祖先在天上看着呢。
甘肃中元节上坟最非常是的莫过于“献牲”仪式了,外地人看了绝对大开眼界。选中的羊被带到坟前;子孙们屏住呼吸;全盯着羊的动静。有人往羊身上轻轻淋水、要是羊意外地一抖身子,水花四溅 -整个家族立刻欢呼起来-这表达祖先已欣然接受心意了。实际上- 甘肃有句老话叫“羊抖毛、鸡张嘴、猪拱土”-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年大家更习惯用羊来献祭。
礼毕后羊被带离处理,而这羊肉在甘肃人心中可各式各样于市场买的普通肉 -它不能卖,也不能一顿吃完- 得精心做成手抓、烧烤或羊汤;分送给亲友共享福佑。
甘肃中元节烧纸的讲究;那真是一套一套的。时间上要赶早不赶晚,上午9点到正午12点前最合适,阳气足~先人也好办接收到心意。
供品摆放也分先后顺序:先在坟前郑重摆好饭菜碗筷、酒杯茶水 -点燃三柱香;下一步单独给“看坟神”土地爷备一份供品烧黄纸,感谢他一年到头守护祖先安宁。等香烧到一半;才开始烧纸钱与纸衣 -还得特意留点纸钱在旁边坟堆烧、防止游魂野鬼来抢自家祖先的东西。
最后要强调的是供品不全带走、撒些在坟地四周,算是给无人祭奠的孤魂一口饭吃。
为什么甘肃人把七月十五看得这么重?一位张掖的老爷爷说得实在:“看着土俗;可没它 一个家就散了。
”从当年7分钱买张黄纸压坟头的艰难岁月到如今四代同堂热热闹闹上坟,仪式在变;但那份凝聚家族的心始终没变。
在北京工作的小张,差点儿年年都专程赶回张掖参加祭祖。对她来说甘肃中元节上坟不是走过场 -而是根系所在-听长辈讲述祖先故事;和远房亲戚聊聊近况、让年轻一代记住自己从哪来。学者也发现,在经济相对薄弱的河西走廊,这种集体仪式强化了家族互助的精神- 让面对戈壁风沙的大家更懂得抱团取暖!潜在风险是什么?
如今不少地方的祭祖简化成匆匆烧个纸,甘肃的仪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依然庄重完整。
但挑战也不是没有:年轻人外出工作、公墓管理限制、环保要求提高…有人尝试在十字路口画圈烧纸 也有人开始用网络祭奠平台献花点烛!可甘肃老人心里透亮,形式有机会调整,但对先人的那份敬重与追思,任谁都不该丢.戈壁滩的夕阳下,鞭炮声回荡在空旷的坟地上车队沿着来路缓缓离开。
一年又一年甘肃人用行动证明着:只要子孙心里装着祖先 -在远的距离,在忙的生活,也断不了那条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