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寒衣节的风俗 大同节日的一条风俗
走进农历十月的山西大同- 秋风卷着黄土坡上的落叶,空气里意外地就多了些纸灰同思念的味道。十月初一还没到,家家户户已经翻箱倒柜找出五色纸- 剪刀在纸面上穿梭,棉絮被仔细地夹进纸层里-大同人心里都清楚,这是替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备冬呢.寒衣节的风俗在大同可不是好懂烧点纸钱就了事,那些讲究同门道,藏在老辈人颤巍巍折纸的动作里;也藏在女人家傍晚门外的低泣声中。
大同寒衣节的风俗里、添土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心意活。
十月初一的前一天村里老少爷们儿就扛锹出门了,可别以为他们是去干农活。到了祖坟前、他们不用筐也不用篓、没想到解开衣襟;拿衣裳前襟当布袋,一捧一捧地往坟头兜土。
老话讲- 兜的土越多~家族人丁越兴旺,由此可见谁都不肯马虎;衣角攥得死紧、黄土从指缝漏下都心疼得直咂嘴。这土添得讲究;坟头圆润饱满,远远望去像大地隆起的温暖怀抱,默默护着子孙的根脉!
真正的高潮在寒衣节当天。以前讲究"上大坟";族长领头;抬着堆成小山的供品 -二十几个大碗挨个坟头祭那时候。
如今简化成"上小坟" -可那份心意没缩水。家家提着小竹篮,里头热腾腾的饺子还冒着白气。
到了坟前 -香烛一点 饺子往青石台上一摆,全家老小挨个跪下磕头。等纸钱烧起来,还得用木棍在黄土上画个严严实实的圈-这圈就是阴间的防盗网,防着孤魂野鬼抢自家祖宗的钱粮。
细心的人家还会在圈外另烧一小堆;算是给无主野鬼的施舍,免得他们眼红作乱。
大同寒衣节的风俗里最戳心窝子的、当属"送寒衣"的手艺!
晋北人手里有绝活、五色纸在他们指尖能变出棉袄、棉裤、棉被,甚至还有精巧的纸房子,瓦片排得密;门窗雕得透,远看真像个微缩的四合院.这些物件往火里送时讲究"烧透",纸灰得是轻飘飘飞上天若留下半点硬角,老一辈就叹气:"白忙活咯,祖宗收不到啊!"火光跳跃间、合。一样看见先人披上新袄,住进新屋,在另一个世界呵着白气说:"今年冻不着啦。
当日头偏西,大同城郊的风里就飘起了哭声。
按老例,雁北地区的妇人得在门外哭一场,光绪年的《怀来县志》里白纸黑字记着呢:"妇女门外哭奠;焚各色笺纸。面对这种情况, "这哭声不是嚎啕;是压着嗓子的呜咽;像给晚风织了层毛边。临县有首诗说得妙:"御寒泉台行不行用?!但闻悲声顺耳来!"烧的寒衣能不能御寒不知道 -可那哭声里的牵挂,早顺着青烟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些年大同寒衣节的风俗也在悄悄换新颜。像天镇县谷前堡镇,2023年寒衣节时干部全下了乡,路口守着人劝:"别烧纸啦,拿鲜花也行啊!
"村里大喇叭整天喊防火,公墓区摆满免费菊花。
可你说完全不用火?!老大家直摇头:"不让祖宗取暖,像什么东西东西话!"说起来有聪明人想出两全法-带个小铁桶、纸烧得干净又不燎原,祭扫完浇壶水 连火星子都服服帖帖.
这些带着黄土味的规矩~那里只是信仰?寒衣节的风俗在大同人心里,是给阴阳两隔搭了座桥。
坟前添的土,是告诉祖宗家族还在开枝散叶;烧的棉袄纸房,是怕至亲在那边挨饿受冻;连那圈外的一撮纸钱~都藏着"老吾老还有人之老"的厚道。眼看年轻一辈越走越远,这些老理儿更得有人传!
下次寒衣节回大同,别光站着看挽起袖子跟着折件纸衣吧-手指触到彩纸的刹那、就摸到了千年未断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