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 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不同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端午一到,家家飘起粽叶香;可你尝一口就知道,在这小小粽子暗藏玄机-北方人咬到蜜枣红豆沙,甜得直咂嘴;南方人剥开粽衣,咸蛋黄混着五花肉香扑面而来!这甜咸之争那止在餐桌,从江河上的龙舟到门楣边的艾草 -整个我国的端午都像打翻了调色盘- 一地一风俗,十里有区别天。
南船北马:龙舟竞渡的百变面孔
就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龙舟竞渡成了流动的史诗.百余艘龙舟首尾相接;祭司立于船头高呼“我哥回”,鼓声如雷中粽子纷纷投入江中整个长江都回荡着跨越千年的招魂曲。
就而当你往南走到广东佛山。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潜水员扑通扎进河底。将沉睡一年的龙舟“唤醒”,族老提笔蘸朱砂为龙头点睛,在这叫“起龙”-如同真把龙神从水底请来人间坐镇了!
闽南人更绝.龙舟头挂纸扎公鸡镇邪 船尾捆菖蒲艾草驱虫。桨手们齐唱融合渔歌调子的《龙船歌》、声浪穿透晨雾,把端午过成水上音乐会。
到了北方!没大江大河怎么办?河北赵县干脆“以脚代桨”!文人墨客聚到城外宴饮赋诗;美其名曰“踏柳”- 连骑马都透着书卷气!
驱邪“神器”:从雄黄酒到鸭蛋络
当五月初五毒虫横行 -古人自有妙招。山西爹妈蘸着雄黄酒往孩子额头画“王”字;借老虎威风镇百毒;东北人刚煮好的鸡蛋就往娃肚皮上滚,说是“滚”走灾病!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 -京人更信“以水攻毒”,清水兑雄黄加两枚鹅眼钱,全家挨个洗眼睛,在这叫“破火眼” -据说保一年眼明心亮...江苏高邮娃娃胸前挂彩线编的“鸭蛋络子”;挑青壳鸭蛋往里一装- 跑起来晃悠悠像个小铃铛。
而山东临清的小孩分男女装备:男孩戴麦秆项链- 女孩簪石榴花,脚踩亲娘手绘“五毒鞋”-蛇蝎蜈蚣全踩在脚下;取个“让屈原的墨水镇住毒虫”的彩头。
舌尖上的端午:玫瑰蜜饯与五黄宴
把粽子刚下肚,各地点心又登场。甘肃人掐着端午摘新鲜玫瑰,蜜糖腌渍成琥珀色的饴糖 -蒸笼里还飘出五层花椒味“面扇子”;据说是古人赠扇风俗变来的!杭州人摆开“五黄宴”:黄鱼肥、黄鳝滑、黄瓜脆、咸蛋黄流油;配雄黄酒(如今多用黄酒代) -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在浙江金华、出嫁女儿挑着竹担回娘家,五只粽子扎一束,两束并作礼 再捎上条猪肉-在这叫“担端午” -邻里瞧见都夸孝顺...而老北京点心铺早印好“五毒饼” -蛇蝎蜘蛛趴满酥皮~老人笑着塞给孙子:“快吃!以毒攻毒哩!”
奇风异俗:道士骑虎与高山圣火
部分习俗看得人目瞪口呆.四川石柱街头锣鼓喧天四人抬竹竿扛着红毯方桌 -桌上竹篾编的道士骑老虎摇摇晃晃-在这叫“出端午佬”、巡游队伍过处~小孩追着跑出半条街。
漳县牧童天没亮就忙活- 拾柴垒成小山- 鸡鸣刹那点火烧“高山” -红焰腾起时对着山神牌位磕头,祈祷牛羊满坡...浙江浦江姥姥飞针走线;虎头鞋眼睛瞪得铜铃大;鞋底暗藏艾草叶;娃娃穿上跺跺脚 取个“虎虎生威”的好意头...
说实在的,绝是秭归人硬把端午过成“三部曲”: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 龙舟能从月初划到月末。
女儿节:红绒花与缯子的秘密
端午也是女子的主场。北方管这天叫“女儿节”,出嫁姑娘回娘家,手腕系五彩丝线叫“续命缕”。老北京小媳妇清早簪朵红绒花,午时一到摘下扔路口“扔灾”;胸前挂的丝线粽子“缯子”越精致,越显心灵手巧-通州奶奶任翠苹就因手艺好,成了街坊羡慕的焦点.
南方媳妇则给公婆献礼;福州旧俗得备齐寿衣鞋袜、团粽与扇子- 建阳县媳妇更忙,这天要替药王晒药囊,还得抽空酿新酱。
草木皆药:百草入浴与午时茶
对端午草木全是药。广西宁明人钻林子砍苦楝树枝;晒半干烧灰滤水,泡得糯米透出草木香 包出的凉粽蘸蜂蜜,解暑又清肠!江西建昌府男女老少用百草煮水洗澡,说是防疥疮;武义医家正午采药;笃信此刻“天医星”当空,药效倍增。湖南攸县孕妇家最隆重,富户抬花币酒食,穷门凑鸡酒米糕,供到龙舟头祈母子平安。而闽南渔村把仪式变成狂欢 青壮年追着鸭子跳进海,浪花里扑腾争抢,岸上笑浪掀得比天高-在这叫“水上捉鸭”~抓到的晚上加菜。
南北粽艺:甜咸背后的文化密码
地域 | 粽子特色 | 形状 |
---|---|---|
北方地区 | 红枣、豆沙甜粽为主 | 四角或三角;个大饱满 |
两广地区 | 灰水凉粽蘸蜂蜜 | 长条枕形 |
江浙沪 | 鲜肉、咸蛋黄、火腿 | 锥形、火炬形 |
闽南 | 海鲜粽夹虾干贝 | 方砖形 |
在说来也怪- 北方主妇围着灶台包红枣甜粽时广西妈妈正熬制草木灰水-苦楝树枝晒干烧灰,滤出的黄汤泡糯米三小时裹出的凉粽晶莹透亮;切片蘸蜂蜜、暑天吃来清凉沁脾。
浙江人把粽子当画布:豆沙揉进桂花、蛋黄裹上酱肉 四角粽里藏乾坤.而闽南渔村阿嬷豪气,干贝虾米肥猪肉塞满粽膛 -蒸熟扒开油光锃亮,海味混着竹叶香直往鼻尖钻。
守护传统: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平衡
当钢筋水泥裹挟着现代生活;那些牧童烧山、女儿担粽的场景渐行渐远。秭归“游江招魂”的鼓点里混入电子乐伴奏~佛山年轻人更愿看手机直播而非蹲河边等“起龙”。
但生机也在萌发:杭州胡庆余堂重推苏绣香囊,白芷川芎配“并蒂莲”纹样 老药铺成了网红打卡地。甘肃静宁玫瑰蜜饯贴上非遗标签 -农户联合电商把“面扇子”卖进都市。
最妙是四川乐山,赛龙舟绑上商品交易会,老风俗反成经济引擎-传统不是标本、得让它活在市井烟火里!
从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色丝线在腕间褪了色,门楣菖蒲也渐枯萎;可当明年榴花照眼。母亲包起第一把糯米时那些江河上的鼓声、草药浴的清香、孩子额头的“王”字。
又会唤醒血脉深处的记忆.咱们守护的何止是习俗?!更是我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是无论何时身在何方 只要闻到粽香就涌起的“此心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