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正月初二的习俗 诏安正月十五习俗多尼
在诏安过春节啊 哪热闹劲儿能从腊月二十五一路延续到元宵完了 最是正月初二同正月十五这两天习俗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还特有讲究。正月初二这天诏安街头巷尾可热闹了 嫁出去的女儿们个个穿得喜气洋洋,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本地人亲切地把这天叫作“仔婿日”或“女婿日”。女婿们更是精神抖擞,提上精心准备的“伴手”-礼物要成双数才吉利。比方说四样、六样或八样,图个“好事成双”的好意头、但可别送梨或钟表- 谐音不吉利,送酒反而受欢迎;“酒”通“久”,象征情谊长久!
值得一提的是
回到娘家;女儿们除了送上大包小包,还得再掏一次红包给侄儿们;哪怕除夕已经给过压岁钱;这叫作“食日昼”,意思是只吃顿中午饭就得走 赶在晚饭前回到婆家,一家人围坐吃饭;聊的是家常;暖的是亲情。而正月初二也是祭财神的大日子,商铺同普通人家都会摆供品;焚香祭拜,鞭炮放得震天响~就盼着新年财源广进,生意红火。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诏安的热闹更是翻了倍。
前一年家里添了丁或娶了新媳妇的 -这天一定得挂花灯-庙里祠堂前,一盏盏纸扎灯笼从房梁垂到地面- 牡丹、菊花、石榴争奇斗艳;远远望去像一片五彩星河,既祈孩子平安长大,也愿新人日子同美.而“办灯桌”这习俗尽管如今少见了;但在深桥镇郭厝寮等村落还保留着:生男孩的人家会请师傅雕“灯桌碗”、用白猪肉捏猪油象。鱿鱼做狮子 面粉调色捏出金鱼、青蛙,摆满长桌宴请族人旧时攀比铺张,后来经清代进士陈天阶推动。改用花生红薯待客 -才让习俗回归温情本质。
吃食上更是讲究 -甜粿同菜头粿是元宵必备,一口甜粿象征生活甜蜜,一口萝卜粿(菜头粿)讨个“好彩头”。
有趣的是诏安人这天还爱吃甘蔗-老一辈说能防蛀牙~其实更爱它“节节高升”的寓意 啃着清甜的甘蔗~看花灯如昼- 这才是元宵的味道。
诏安的正月初二同正月十五习俗。像一条温暖的线 -串起了人情同传统的珍珠!回娘家维系着血脉亲情,花灯同灯桌碗承载着宗族记忆,甜粿甘蔗里藏着对好日子的期盼。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像“办灯桌”这样的习俗一点点式微 年轻一代左右只觉得新鲜;但需特别指出的是不懂背后的故事。这是否意味着?
将来说不定可多办些文化体验活动、比方说在社区教孩子捏灯碗、讲陈天阶易俗的故事 让手艺同温情都别断了传承。
毕竟、这些习俗不是老古董;而是诏安人情感的根怎么说呢 值得细细守护,年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