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 2018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02 10:04:04

七夕那天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街角的花店老板娘手脚麻利的扎着花束,红玫瑰堆满了半个店面。隔壁奶茶店的小哥笑嘻嘻的探出头来:“今年七夕生意更火了吧?听说去年你忙到凌晨呢!

”老板娘擦擦汗;一下子顿住:“去年七夕……是几号来着?

感觉像是八月吧?

!瞧我这记性!”

这种时间错位感是不是很熟悉?!2017年七夕其实是8月28日,星期一;而2018年七夕则落在了8月17日、星期五。

藏在日历里的千年密码,七夕总在农历七月初七 但公历日期结果却年年“漂移”。打个比方2017年8月28日那天北京胡同里的老手艺咱们正摆出五彩丝线和竹签,教小姑娘编“巧果”-一种用油面糖蜜捏成花鸟的传统点心、烤得金黄酥脆.而上海城隍庙的糕团店门口早排起长队,现做的巧果裹着芝麻。甜香飘了半条街。

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

时间跳转到2018年8月17日 杭州南宋御街的文创店里。年轻人围坐着用3D打印机做“星座巧果” -把牛郎织女星图刻在饼干上。店主阿琳翻着日历笑:“去年七夕是周一;客人下班才来;今年赶上周五,下午就挤爆了!”这种因农历闰月让。发生的公历浮动,曾让许多想策划活动的人头疼-前后能差出近一个月!

针线、蜘蛛同露水:被遗忘的少女祈愿,眼下人过七夕总离不开玫瑰同巧克力,可翻开古籍,七夕压根不是情人节,而是古代女子的“技能祈福日”!

汉代少女会在七月初七晚上聚到“开襟楼”、就着月光把丝线穿过比谁手更巧。晋代葛洪写的《西京杂记》里记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那细如发丝 能穿那时候才是真本事!

更神奇的是“喜蛛应巧”。唐朝宫女七夕夜会抓蜘蛛关进雕花金盒;第二天清晨开盒验蛛网-网越密预示手越巧!晚唐诗人王建那句“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活脱脱画出灯火通明的宫廷乞巧夜。

在浙江农村,奶奶们至今记得七夕接露水的传统。

破晓前放个铜盆在庭院,接住的露水叫“神仙泪”;抹在眼上明目,点在指尖灵巧!

广西人则储“双七水”;相信用它沐浴能消灾祛病.这些习俗背后~藏着古代女性对掌握命运的渴望!

巧果同五子:舌尖上的星月神话,七夕餐桌上巧果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上海人用油糖面烤出蝴蝶结状的“巧舌”,山东姑娘们聚在一起包“巧巧饭”;饺子里藏铜钱、针跟红枣-吃到钱的财运旺- 咬到针的手儿巧,碰上红枣的姻缘早。

老南京人必买江米条,金黄酥脆撒满芝麻;山东临沂人专吃“云面”- 用七夕晨露与面,说是吃了能得织女的巧思.最讲究的是祭拜用的“五子”:红枣(早得贵子)、桂圆(富贵团圆)、榛子(坚贞不移)、花生(多子多福)、瓜子(银钱满仓)。这些吃食早超越了饱腹意义。变成承载祝福的文化符号。

从“乞巧”到“告白”:节日新生的奥秘,七夕变身“我国情人节”,说真的是近二十年的事。

唐宋时它纯粹是女子节日 连宋代《醉翁谈录》都写;汴京七夕满街卖彩线竹笼,“车马嗔咽至夜方散”,热闹堪比春节。可现场清一色是结伴出游的姑娘家!

转折点在2006年-七夕被列入江山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件里明确写它承载着“对爱情清风的赞美”。

文化保护遇上商家造势,加上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重新解读,银河畔的织女星渐渐化成爱心符号。

2017年七夕夜,西安城墙点亮三千盏荷花灯,每盏灯下挂着手写心愿签:“希望手术顺利”“求考研上岸”……乞巧的内涵正在扩展为对美好生活的多元期许。

银汉迢迢的现代预兆 当咱们在2017年8月28日或2018年8月17日仰望银河时看到的不但…还是牛郎织女星。

人类学家发现;夏季大三角(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在七夕夜21:30最清晰 -这种天体运行规律曾指引古代农夫播种收割.

如今情侣们互赠的“磨喝乐”泥娃娃 -原型竟是宋代七夕的吉祥物-当时咱们相信,供奉这种婴孩塑像能求得子嗣平安!从星象崇拜到生命崇拜,再到今日的情感表达,一根贯穿三千年的文化纤维从未断裂。

记住2017年七夕是8月28日,2018年是8月17日,不只是为了查旧照片或补发纪念日。当你知道唐代宫女用蛛网占卜巧艺,宋代汴京彻夜贩卖巧果;抗战时期情侣借“双七”遥寄相思,就会明白-这个节日像一条继续下去汇入溪流的河 都时代都赋予它新的浪花。

明年七夕;建议你试着蒸一笼巧果 说不定教孩子认夏季大三角.文化的传承、有时就藏在咬一口酥脆巧果的咔嚓声里;映在寻找银河的眸光中。